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第一书生 > 第059章 中秋诗会(中)

开封府的诗会,办的还是很热闹的,到场的读书人也不少。
  只是这其中,更多的是些儒童,小有才名的士子们,是很少会来参加这样的诗会的。
  原因无他,这些人大都名声在外,比较爱惜羽毛。为免声名受损,只要作不出一首好的诗词,就不会轻易在诗会上露面。
  一旦出现,就必然是已经作出了一首不错的诗词。
  说白了,他出来露脸就是在告诉你——注意,我要装逼了!
  所谓的诗会,其实和士子们自发组织起来的文会,并不会有太大的区别。要说区别,无非就是这种节日的诗会,有官府出面来主持罢了。
  在这样的诗会上,主动赋诗的人是不多的,自然也就不会有多少好的诗词流出,毕竟此时的士子更重时文,擅于作诗词的人是不多的。
  若是让他们当场做八股文,可能会出现不少好文章。
  倒也不是说他们作不出诗来,只是很多人所作出来的诗,要么太过普通,要么就沦为打油诗,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少之又少。
  没办法,许多有功名在身的秀才,都未必能作出一首完整的好诗来,作首词反倒更容易些。因为词都有固定的格式,只需照着某个词牌名,填入相应字数的词句就行。
  但凡能考上秀才的人,肚子里都有些墨水,看过的诗词也不少。只要有了灵感,再从一些有名的诗词中摘出些文句来,稍作改动,组合一下就能变成自己的了。
  只要不是照抄整句,你就不能说我剽窃!
  地方官显然也都明白这一点,也无心去鼓励读书人钻研诗词。官老爷们不过是走个形式,“与民同乐”罢了。
  这诗会,其实就是把读书人都聚集起来,大伙儿喝喝小酒,能吟诗的吟诗,能作对子的就作对子,要不就是探讨探讨学问,或者是坐着闲聊。
  当然了,这钱也绝对不会是由官府来出的。
  今夜的中秋诗会,到场的官员也不多,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的几位大佬们来露了个面,小坐了一会就离开了。
  府衙和县衙到场的大小官员,也就七八人,同样也是露了下脸,就寻了个由头离开。最终留下来的,也就只有贺知府、冯推官、魏知县和吴提学。
  吹台有一湖,湖心筑一小亭,小亭中坐着的,自然便是几位官老爷。除此之外,便是府城本地的几位缙绅。
  湖中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船只,每艘船上也备有酒水和点心,专供士子们享用,不过租用船只的价格也不低,一艘可供几人乘坐的小船,就要三两银子的租金。
  嫌贵?
  那就坐在湖边赏月好了,那边也设有几案,比雇佣船只要便宜些。
  以往陆诚和父亲过来参加诗会时,都是坐在湖边的,不过今晚有了左国玑和沈毅两位财主,这种事情就用不着他操心了。
  陆诚等人赶到时,现场的人已经很多了,湖中心处隐约可见好几十盏挂在船头的红灯笼,湖岸边则是一整排的灯笼过去,也坐了不少的文人。
  自古以来,诗会上大都会聚集不少才子佳人,但这大明朝的诗会就有些怪异了。
  所谓佳人,能歌善舞又才艺不凡的,很多都出于勾栏之地,朝廷却有严令,官员不得狎妓。这种场合,官老爷们又哪敢请来红姑娘?
  私底下换了便装,青楼想怎么逛都成,但在这样的诗会上,是绝对不能请红姑娘来表演才艺助兴的。
  也正因如此,许多官员才不愿在此久坐,一帮大老爷们有啥好聊的?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自然是要去逛逛青楼,喝喝花酒的。没有佳人在怀,甚么诗词歌赋对对子,都算不得风雅之事。
  几人来到岸边,发现气氛确实热闹无比。耳边所听到的,全是附近士子们互相交谈,以及对对子的声音,偶尔还有人当众吟诵出自己所作的诗词来。
  左国玑早就雇好了一艘船,船舱可容十人乘坐,见陆诚面露疑惑之色,便笑着解释道:“我还有两位朋友要过来。”
  正当此时,身后传来一道让陆诚觉得很熟悉的声音:“原来是舜齐兄,久违了!”
  左国玑见到来人,也笑着回礼道:“郑兄,久违了!”
  陆诚此时也已经回过头来,发现来人不是别人,正是和自己同县的郑尧。而跟在他身边的两位文人,其中一人自己还有些印象,是县学的生员跳江兄……呃不对,是岳江兄。
  借着岸边的灯光,他能明显地察觉到,郑尧在见到自己后,眉毛不经意地一挑,脸上的笑容也有瞬间的停顿。
  郑尧很快便回过神来,唇角再次勾起一抹笑意,对着陆诚拱手道:“这不是陆案首么?久仰大名!”
  “是啊,久仰陆案首大名,陆案首还记得在下吧?”岳江也笑着向陆诚打了声招呼。
  陆诚知道郑尧对自己还有所介怀,单从语气中便能品出些味道来。他对这人也没太多好感,不过对方打了招呼,自己出于礼节也应该还礼,便也拱手向俩人打了声招呼。
  “陆案首?你就是陆案首?”
  郑尧身边的另一人不曾见过陆诚,有此反应也不会让人觉得奇怪。毕竟陆诚现在名声在外,也足以称得上是开封府的才子了。
  在岸边站了这么一会儿,左国玑的朋友也到了,经他介绍,陆诚也和那两人打过了招呼,算是互相认识了。
  当下,几人正待登船,不想郑尧却突然提出,想和陆诚等人同游。
  左国玑和郑尧也只能算是认识,交情并不深。不过他猜想郑尧应该是冲着陆诚的面子,才会有此请求,便看向了陆诚,让对方来拿主意。
  陆诚对此倒没甚么意见,反正左国玑雇的船也不小,这些人还是能坐得下的。这大过节的,没必要驳了一位同年的面子。
  一行人上了船,船夫将船划到了湖中心周围处,才停了下来。
  湖心处靠近亭子的地方,停靠着不少的大船,再往外围则是一些中小的船只。
  这里的气氛同样热闹,陆诚等人坐在船舱里,也开始了这个小圈子里的节目。
  开始时,众人都在闲谈,喝了杯水酒便开始互相对对子。对对子比较简单,只要对仗工整就行,八股文讲究的就是对偶句,文人都会这个。
  这些日子以来,陆诚也慢慢地学会了喝酒,不至于像开始时那样一杯就倒。
  其实这时市面上卖的都是黄酒,度数一般都不高,最高也就在二十度左右,要是以陆诚前世的身子,是不容易喝醉的。
  唐宋时期的酒度数就更低了,一般也就十度左右。也正因如此,李白才能死命的喝,才有了“李白斗酒诗百篇”的名句。
  蒸馏酒这时也有,只是一般很少有卖,有些百姓家里会有,只是这种烧酒劲头很足,都是那些干力气活的壮汉才会喝的。
  文人喝的,大多都是黄酒,因此才有“灌黄汤”的说法。
  几杯水酒下肚,几人对对子也走完了一轮,郑尧突然提议道:“恰逢秋夕,如此良辰美景,我等在此赏月,何不各自赋诗一首,或是填一首词?”
  ————
  ————
  (PS:今晚就这章了,俺还没吃饭,先去吃饭再说。(/□\\))

(https://www.mbaoge.cc/0_366/41494588.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mbaoge.cc。手机版阅读网址:m.mbao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