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游戏体育 > 塔防战略 > 276 旱魃乙型

外面正在为A国的新太空站吵吵的时候,世界上又处理掉两只二级怪兽。

        其中一只在黑洲,由怪兽克星(死亡权杖一号机)加临时运到本地的核弹,联合打击击杀。

        另一只造访了R国,没什么可怀疑的,又被氢弹砸脸了。

        前面介绍过,核爆高能区的能级差异不大,但那仅仅是针对同一个类型,聚变和裂变还是有些差异的。

        裂变弹包括钚弹、铀弹,当量都只能达到几十万吨,再高连锁反应可靠度就控制不住了。

        聚变受限于人类科技水准,起步就是百万吨当量,实际上刚刚卡在一百万吨的都没有,都是两三百万起跳。

        如此当量,大气粒子化完全不足以在短时间内把能量传导到外面,因此其高能区的能量级也必然更高。

        总之,结果是一发入魂。

        舆论方面对此却没怎么报道,更没有人提大力发展氢弹。

        R国不被人待见是其一;重点是当量太大,如果怪兽临近城市,丢氢弹完全是自毁行为,世界上一半的国家,一颗两百万吨的氢弹下去就没啥活人了,一些面积较小的,甚至会造成邻国大面积森林倒伏、火灾。

        此外氢弹还有个威胁——陆地板块。

        历史上唯一一次,可以被观测到的人造陆地板块移动,便是由R联盟体投放的某氢弹造成。

        说句不客气的,虽然绝大多数人狂吹人类可以毁灭行星多少次,但抛开大当量氢弹,人类的核武器唯一能做的就是清除人类自身,并不能对行星造成任何创伤,几十万吨当量在陆地上爆炸造成的地表破坏,放到行星大小,还不如一颗青春痘被挤爆带来的伤害大。

        而氢弹却不同,大了一个数量级的能量水平,的的确确会影响到板块运动,如果普遍量产使用,说不准什么时候陆地板块就裂开了。

        行星历史上,陆地板块裂开来也不算特别大的事件,只不过人类现代社会的脆弱程度,被这么一拉扯,铁路、公路系统崩坏,带来的结果就是工业体系立刻要濒临全面瘫痪。

        好消息是,除了R国、C国和A国,其他拥核国家或者干脆没发展出来,或者早已彻底放弃相关生产能力,氢弹威胁十分有限。

        C国此时正在推的东西,也跟核能有关。

        太空用核能推进器!

        这不是个新鲜项目,前面早就介绍过,R联盟体时期就造出了核动力巡天导弹,他家还有现役的核动力军事卫星。

        核动力发动机既不是电推系统,也并非化学能应用,是个热效设备。

        其原理是通过特殊构造的热核反应堆产热,加热氢气(没有氧化剂),以热胀冷缩的方式,实现推进。

        C国对该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至今也没几年,不过她自己有核潜艇反应堆的小型化技术与最安全的新型核电技术,反过来弄这东西难度也不算太高。

        未来空间站计划论证过程中,C国就对该系统增加了人力与资源投入,中间经历了一些波折,今天到了验收初期成果的时候了。

        隆重介绍一下最新的“旱魃”乙型核动力推进器。

        ……甲型呢?

        很抱歉,甲型没有通过任务论证。

        核动力推进器是热效推进器,真空本身不导热不吸热,必然产生巨大的废热问题让人十分头疼,之前其他国家研究的几款,也因为该问题,很难实际应用到航天工程中。

        乙型借助未来空间站使用的热回收发电系统与应龙三号使用的新型电推推进器,加上一些技巧型的设计,成功控制了推进器废热导致的外机高温,所以可以拿来试试看。

        传统发动机,比如之前捕捉小行星,现在用于应龙飞船、天对天货运火箭的那款,特征比冲只有450秒,氢氧双组元基础的发动机的理论最大值也只有520。

        旱魃乙型,特征比冲为1025!

        获得同样的ΔV不需要那么多燃料,燃料减重后的发动机加燃料的总重下降,还会进一步提高其运载能力。

        这意味着同样的燃料摩尔量与载荷量,旱魃乙型能给出常规氢氧外层空间双组元推进器约三倍的ΔV,而不是两倍多。

        凡事都有两面性,如此亮眼的比冲,总不能没有代价吧。

        当然有,代价就是重量。

        旱魃乙型,是一款含冷却系统和核燃料棒在内,空重就接近三十吨的大家伙,推力260千牛,发动机自身推重比都不到1,根本无法在大气内使用。

        如此重型的推进器,也意味着货运量越低,推动自身重量所消耗的燃料比例越大,并不能用于承担常规任务。

        由未来空间站完成组装和检查后,旱魃乙型的第一次运载测试,将用于把货物投放到月球轨道上。

        与以往一样,为避免任务失败造成的损失无限制扩大,本次运载的也是些成本较低的货物,主要是食品、各种过滤器、冷轧用铝合金锭等。

        安装在燃料舱与货舱之间的RCS/分离/对接综合系统负责给出初始推力,离开未来空间站,因为载荷过大,过程十分缓慢。

        绕土球飞了三圈,任务组才与未来空间站拉开十公里距离,认为达到最高泄露事故安全范围,这还是在太空设施本来就有辐射防护能力,放在地表测试时大家都远远的躲在加厚水泥工事后面。

        旱魃启动,特殊的反应构造被机械结构推出压制区,开始加热。

        因为真空不导热嘛,很快温度就突破两千。

        达到2300度高温时,氢燃料喷射,在尾部释放出漂亮细长的蓝色透明火焰,它其实不是火焰,只是氢气变成高能氢粒子的发光效应,在漆黑的太空里勉强能用肉眼辨识。

        氢粒子喷出后,还要继续推加热组,增加热输出值,确保氢粒子带走的热量不使发动机降温。

        整体达到三百吨的任务组极为缓慢的加速。

        暂时就不用管了,它要加速很久。

        半天后再回来,这货已经完成加速,热核反应构造体回到压制区,这个时候并非一点热量没有,但已经完全没危害,通过自然热辐射能消化掉。

        再过十几个小时,被月球引力捕捉,逆推减速。

        因为加速度太小,一次霍曼转移都不够它修正到刚好掠过极地基地上空的圆形轨道,一次勉强修成绕月椭圆轨道,又转了一圈,再点火,才进入计划稳定轨道。

        而这个时候,它的燃料消耗,不到四十吨!

        使用传统火箭发动机进行地月转移,燃料消耗需要载荷量的三分之二甚至更多,起伏取决于选择的窗口时机和目标轨道。

        接下来由特意留在月宫的智人机器人和应龙一号接手。

        应龙一号选择合适时机在基地起飞,从下方追击任务组。

        追上后不急着对接,先飞出来对旱魃推进器进行各方面检查,确认没有出现问题和故障,这才能宣布实验成功。

        不过旱魃货运组暂时还得停在月球轨道上,因为货物运得太多,就算采用分抛式着陆,也需要分四批才能全部送到地表。

        这也是旱魃上天最大的意义——把地月转移损耗压制到极限,以增加对月表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

        等检查完成,运载段与载荷段分离,利用返回轨道进行实验的第二阶段。

        该阶段将实验超机动模式,会尽可能把燃料棒/加热器温度提高至接近地面实验数据。

        核动力发动机会喷氢气,如果把粒子射流挡住,又会阻挡热辐射拟真,因此在地表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全真空实验,热处理情况与太空有些差异,虽然通过超级计算机得到了真空环境结果,但具体能不能达到预期值,还得看现场。

        这次旱魃直接把温度跳至2400度,通入氢气启动推进,并在地面实时监测下,以20度为一个单位继续上调。

        该过程技术难度相当大,因为没有载荷后,它的加速度和正常轨道发动机差不多,可以说如果没有超算支持,一个不留神就会飞到深空去。

        短暂的几十秒点火时间里,温度向上跳了四档,最后停留在2480度,熄火时旱魃冷却系统外壳温度也已经被加热到800度高温,并在熄火后持续上升至860度才再次降低。

        本次实验测得的最大比冲,已经达到1180秒!

        比冲数字十分爆炸,但缺陷也十分明显。

        熄火后两个小时,前面的液氢罐,隔着个隔热圈,外层壳被热辐射给加热到了三百度以上,大部分都是光照带来的温度,也比正常情况高了几十度,如果不是设计时考虑到这种情况,做了比以往更好的隔热,该温度对液氢容器已经相当危险。

        普通模式不会给前方加温吗?

        有的,不过在普通模式下,发动机冷却外壳始终保持在七百度以下,对前方设备的热辐射值相对有限,和阳光的影响没有可比性。

        二十几小时后,旱魃回到土球轨道,通过几次轨道调整追上未来空间站,被机械臂抓住,便要开启实验第三阶段。

        既然是被未来空间站直接抓住的情况下进行,就已经说明第三阶段的危险度最低。

        该阶段被称作二级动力模式,燃料棒/加热器温度被控制在两千度以下。

        本次点火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未来空间站进行轨道微调修正,省下一点点燃料。

        测试中测到的比冲暴跌至850,同时冷却外壳温度也始终没有超过五百度。

        其实这是一项未来载人飞船可行性的测试,结果看起来还行,不过仍然要继续提高废热处理能力。

(https://www.mibaogexs.com/28_28284/34006113.html)


1秒记住笔趣阁网:www.mibaogexs.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mibaogexs.com